氣候變遷報告「36億人口生存受衝擊」! 學者籲台灣思考能否抵禦

▲▼美國,氣候變遷,野火,水災。(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IPCC氣候變遷報告提到有多達33~36億人口生存受影響。(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昨天發布最新氣候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遷現象,已在世界各地造成極大負面衝擊與不可逆環境危機,危及大量陸地與海洋物種生存,目前已有多達33~36億人口生存在易受氣候變遷衝擊的脆弱環境中,危及人類社會糧食、水資源、都市及健康問題。台灣學者強調,該評估不全然符合台灣狀況,但要思考是否能抵禦高強度天氣事件。

為協助台灣社會掌握最新氣候發展脈動,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和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於報告發表隔日公開本次報告完整的決策者摘要(SPM)中文翻譯,以及台灣專家回應觀點,協助相關單位制訂更適切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林其穎認為,此報告將氣候變遷的負面衝擊主要歸因於「更頻繁及劇烈之極端氣候」事件。而對於台灣土木工程及基礎設施而言,即是必須考量現有設計是否能抵禦更頻繁、強度更高之天氣事件,例如現有防洪設施對高強度及長延時之降雨帶來之洪水,防洪設計是否足夠,或能否承擔強降雨造成之山崩、土石流等危害風險上升。

▲▼美國,氣候變遷,野火,水災。(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學者認為,溫度變化對於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影響與關聯。(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林其穎提到,對於氣候變遷的衝擊評估為針對較大空間尺度之概述性討論,其針對亞洲地區之衝擊討論不全然符合台灣狀況,台灣所受之影響必須進行更進一步研究,考量台灣地文水文特性及基礎設施設計,以計算更精確之風險變化並以此提出相應之調適策略。

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盧沛文說,台灣除在能源等議題上有更積極氣候行動,也應更關注共生系統間連動關係,特別是「生物多樣性」快速消逝對氣候、人類社會的衝擊與可能的調適作為。此外,從個人、族群、國家到世代間的氣候正義與對話,對科學研究的價值與服務對象的檢視,以及可行並可驗證之環境治理策略的建構,都是台灣朝向氣候韌性發展所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

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吳治達表示, 台灣具有地狹人稠、島內社會經濟發展變化快速、高度競爭壓力等典型亞洲國家特性,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表示,溫度變化對於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影響與關聯,加上此次IPCC AR6第二工作組報告除了提醒極端天氣事件與暖化效應逐漸加劇外,並進一步指出小島嶼國家為人類高度脆弱的熱點地區之一,上述徵兆與趨勢再再昭示了氣候暖化對於國人心理健康可能帶來的廣大衝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