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鏡週刊
蹦蹦跳跳是跳跳虎覺得最棒的一件事,他可以用“蹦跳”的方式把快樂傳染給每一個人;但是只有兔子瑞比(Rabbit)希望跳跳虎可以安靜一點。事實上,跳跳虎對自己永遠都是那麼自信,但有時則會低估了朋友,還經常會製造一些小麻煩。跳跳虎展現出較難安靜的特性,這正好也與心理疾患中的「注意力不足/缺陷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為ADHD)」相似。
小熊維尼(Winnie the Pooh)是迪士尼的經典卡通之一,它陪伴許多人度過快樂的童年時光。然而,在介紹「小熊維尼」背後的心理學知識前,先讓我帶你們來瞭解一下它的故事背景。 小熊維尼跟精神疾病有什麼關係?
小熊維尼在1925年12月24日問世,原本它僅是以聖誕故事的形式在倫敦《新聞晚報》中刊出;之後,第一本《小熊維尼》故事書則是在隔年的10月出版。這本小熊維尼是英國作家艾倫‧亞歷山大‧米恩(Alan AlexanderMilne;即A.A.Milne),以兒子克里斯多福‧羅賓(Christopher Robin)和其動物玩偶們為靈感,所創作出的漫畫熊。而最早的維尼型像是由謝培德(E.H.Shepard)所繪畫的,然後由迪士尼公司購入並經過重新繪製,推出後因為小熊維尼可愛的外型與憨厚的個性,迅速成為世界知名的卡通角色。
此外,更在2017年有一部傳記電影「小熊維尼的誕生:Goodbye Christopher Robin(再見,克里斯多福・羅賓 / 再見小熊心)」推出,主要是在介紹作者米恩與小熊維尼的誕生。
想必大家對於小熊維尼故事中的眾多主角們都已經很熟悉,所以我花一點時間來談談作者米恩的時代背景。英國作者米恩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沙場返鄉後,就一直苦於「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的影響。米恩因為PTSD而讓他變得與倫敦的上流社會格格不入;之後,妻子為了讓他能開心起來,也試圖生個孩子來改變當時的狀況。所以,這也因此讓米恩與兒子間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而米恩也以他細膩的觀察力與豐富的創造力寫下「小熊維尼」生動的故事。
有趣地是,2000年的聖誕節,有一群研究者抱著開玩笑的心態在「加拿大醫學學會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看似正經地將小熊維尼故事裡的角色們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來進行分類,例如說:代表心理師的小熊維尼、過動的跳跳虎、憂鬱的驢子伊唷、有讀寫障礙的貓頭鷹、具有強迫行為的兔子瑞比、以及焦慮的小豬皮傑等等。
這群研究者還在文章的一開始以輕鬆的口吻表示:「這只是一群現代神經發展心理學家(neurodevelopmentalists)的看法,並非原作者米恩所作出的診斷」。這些研究者更表示:「他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想要幽自己的職業一默,也就是說,用來諷刺神經發展心理學家就是一群往別人身上貼標籤的傢伙而已。但這也可以讓我們籍此用來瞭解不同的心理疾患喔。
所以,本篇(上篇)我將介紹作者米恩的創傷後壓力症、小熊維尼所代表的心理師角色、以及代表過動的跳跳虎。
一戰後遺症:作者米恩的創傷後壓力症(PTSD)
作者米恩因為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歷,讓他在回鄉後產生當時稱之的「砲彈休克/頭盔震盪(Shell Shock)」,也就後來於DSM-5中所指稱的「創傷後壓力症(簡稱PTSD)」。造成創傷後壓力症的主因,主要是因為當事人曾經親自經歷或親眼目睹具有危害生命安全或傷害身體的創傷事件,例如:戰爭、地震、強暴事件、 以及嚴重的車禍…等等。當事人因為在事件發生後,會反覆地經驗到創傷事件,像是不時地回想起當時的情況,或不停作惡夢,這即是所謂的「災難經驗再現(re-experience)」。
對此,當事人會盡量不去接觸與創傷事件相關的所有事物或情境、避免看到相關的訊息或是避開當時走過的路徑;甚至對於與創傷事件相關的刺激,採取逃避或不理會、以及呈現麻木的狀態或事後表現出過度的焦慮感。例如在1999年發生於台灣的九二一大地震,我就曾接觸過一位專業的社工人員,因為在倒塌著火的災難現場陪同家屬一起指認遺骸,但後來這位社工員卻有整整數年都無法下廚煮飯,當時只要進行煎肉的過程時,她就就聞陣陣的屍臭味或是感到身體的不舒服。
事實上,大多的PTSD個案同時並存著鬱症發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甚至在災難社區中,也會有較多自殺高風險的個案產生。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兒童、老人或是之前有精神疾病的個案,都是在災難後PTSD的高罹病族群,過去甚至會有一些PTSD患者可以持續十多年對身心健康不利的影響。
談完了PTSD的症狀,我們也可知道創傷後壓力症容易伴隨重大事件產生,對病患會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影響,建議患者尋求專業幫助。而最容易想到的專業人員,即是身心科醫生、精神科醫生,以及下面要講的「心理醫師」。
傾訴與評估角色:代表心理師的小熊維尼
在故事中,小熊維尼平時只穿著紅色的上衣,不穿褲子,主要食糧是蜂蜜,而當蜂蜜吃完以後,他就立刻跑去兔子瑞比家要蜂蜜。平時,雖然他會向朋友提供錯誤的解決辦法,但卻對朋友很講義氣。他常常是朋友們傾訴的對象,這也與心理師的角色相似。
然而,講到心理師,大家最常聯想到在躺椅沙發旁,陪著個案談心的形象。但所謂的「心理師」正式來說,是指通過醫事人員國家考試所認可的專業人員,心理師絕對不同於精神科醫師或是身心科醫師喔,更不是電影中常見錯誤使用的「心理醫師」這個稱謂。
依照心理師法所規範的專業角色來看,目前心理師可分為「臨床心理師(Clinical Psychologist)」與「諮商心理師(Counseling Psychologist)」。而心理師也是目前唯一被設定在碩士學位中,經考試取得心理師執照後,才能夠正式執業的專業人員。然而,從工作場所來區分,臨床心理師的主要工作場所是在醫療單位,而諮商心理師則是在學校或是社區。
但若從工作內容來看,臨床心理師主要的工作為「心理衡鑑」、「心理治療」及「心理健康諮詢」。然而,在諮商心理師除了仍會提供心理病理、衡鑑與評估,但相較之下比重較輕;此外,諮商心理師較著重使用各種治療學派的理論技巧與治療形式。總之,心理師是目前在教育與社會福利措施,也被列為重要的專業角色之一。
以上談玩了心理師的工作內容、角色與區別,想必大家對心理師有更清楚的認識。看完了心理師之後,我們也知道小熊維尼有很多的好朋友,剛剛我們也提到牠生活中的好朋友同樣也與其他心理疾病有相似之處,現在就來看看小熊維尼的第一個好朋友:跳跳虎,而在過去的學者在期刊文章中也說明,跳跳虎似乎和過動症有些關聯。
蹦跳與自信:過動的跳跳虎
故事中的跳跳虎(Tigger),除了天性樂觀開朗外,也是維尼的好朋友。精力充沛與貪玩正是他的行為特色。他每天總是興高采烈,充滿著孩子所獨有的活力,偶而更是喜歡吹吹牛!平時的他就是一隻愛彈跳的老虎,常常會用彈簧尾巴到處跳來跳去,也常會造成一些小破壞。然而,蹦蹦跳跳是跳跳虎覺得最棒的一件事,他可以用“蹦跳”的方式把快樂傳染給每一個人;但是只有兔子瑞比(Rabbit)希望跳跳虎可以安靜一點。事實上,跳跳虎對自己永遠都是那麼自信,但有時則會低估了朋友,還經常會製造一些小麻煩。
跳跳虎展現出較難安靜的特性,這正好也與心理疾患中的「注意力不足/缺陷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為ADHD)」相似。
ADHD同樣是屬於兒童期疾患,此ADHD患者常會表現出粗心犯錯、忘東忘西、無法專心聽別人說話、無法做出有效的規劃、以及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而分心…等注意力缺陷的狀況。而他們的注意力缺陷、過動、衝動…等等症狀會因為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例如,他可能會在學校的教室裡無法持續安靜的坐在座位上、而到處亂跑、說話過多、像個「無法停止」的馬達、交談時喜歡搶話、在需要等待與輪流的活動上、有適應困難…等等過動的表現;但若是老師能一對一的與他互動,他就又可以有較佳的課堂表現。
最後,ADHD的患者也容易會有其他的合併症,例如學習障礙、自閉症、妥瑞氏症、運動協調問題等等。因此,在擬定治療計畫時,應該要全盤考慮患者的整體情況,更需要邀請教育人員或是其他專業人員(像是心理師或是職能治療師等)來一起協助。
今天在《小熊維尼(上篇)》裡,我介紹了故事作者米恩的創傷後壓力症PTSD、心理師角色、以及過動症;更是簡要地把相關的臨床病徵加以描述,希望這對大家瞭解心理疾患有所幫助。接下來,在《小熊維尼(下篇)》裡,我則會繼續談憂鬱的驢子(Eeyore)、有讀寫障礙的貓頭鷹(OWL)、強迫症的兔子(rabbit)、以及焦慮的小豬(Piglet)喔。
最後,歡迎隨時來鏡文化粉絲專頁與我們互動哦!也別忘了訂閱「知識好好玩」專屬頻道,下次再見囉!
想聽更多聲音節目?
2019年十月鏡週刊推出全新語音網站《鏡好聽》,內有更多新頻道「記者手札」、「新聞幕後,記者說」、「知識好好玩」、「鏡文學」、「鏡文化為你朗讀」,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最多獨家更新內容只在:voice.mirrorfiction.com。
更多鏡週刊報導
【心理學S03E05】說謊鼻子明明會變短! 談談說謊的小木偶及他的壞朋友
【心理學S03E04】想減肥?靠魔鏡!防作弊?靠魔鏡!想止痛?靠魔鏡!
【心理學S03E03】穿上戰鬥服吧! 灰姑娘的禮服和玻璃鞋
讀者迴響